“在这里出门散步去,上山或是下山,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,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,比如去果子园,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, 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,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,可以恣尝鲜味,足够你性灵的迷醉。阳光正好暖和,决不过暖;风息是温驯的,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,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, 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,摩挲着你的颜面,轻绕着你的肩腰,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;空气总是明净的,近谷内不生烟,远山上不起霭,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。”.
——徐志摩《翡冷翠·山居闲话》

“人道我居城市里 , 我疑身在万山中。” ——释惟则《狮子林即景》
山居,作为中国人肉身与精神的双重家园,历代都被空间营造者奉为模仿再现的对象。现代文明拔起了钢筋丛林,我们来到了更为广阔的城市,却被囿于更狭窄的盒子,与山水相隔。
整案空间家居品牌,试图打造将建筑、自然、人文、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空间。期望通过设计,在城市之中探索山居的可能性、延伸语义的丰富性。


项目处城市之中,周界面貌乏善可陈,街道繁杂,并无可借的「自然」。
因此,设计首先通过整理建筑外在的界面,将其营造成一个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小宇宙,借用园林中“聚石叠围墙”的手法,用整块切割的粗糙石面,围合出幽深的入口,铺垫内在的情绪。进入后的一切,都将远离嘈杂,只与山野共呼吸。



场地经过重新界定,变得内外有别,主次有序,动静相隔。一个内部世界的独立性与系统性被建立起来。
“世之笃论,谓山水有可行者,有可望者,有可游者,有可居者。”

入口动线的设计,如同空间的前序,将体验的期待感拉长,也为进入空间做足铺垫。

两侧肌理不同的体块,规则几何的嵌合,使得某种山体内部的洞穴感得以在建筑内部体现。


在空间与外部的界面上,设置了一对从外部窥视内部庭院的圆形窗洞;在庭院中,借由体块的穿插,打开了望向内部的界面。定格了可望、可达的静谧画面。

同时,这个“洞穴”也构成了庭院的叙事。在过道的一侧,草皮和石块鼓起山形,细碎的石子是水的意象,用色差形成流动。如此,人在行进过程中便逐渐产生了溪山行旅的意境。


他们的内心持有一种分离的生活,他们有种仿佛内倾的眼神,这种眼神告诉你,这一隐藏起来的生活,才是他们唯一看重的东西。
——毛姆《客厅里的绅士》

传统展厅往往侧重于展示而忽视了体验。作为整案家居品牌,空间构思侧重于“家”的表达,而非商品的直白陈列。


老旧、被岁月打磨的家具、与坐感舒适的沙发形成生动的围坐格局,互相倾诉。
静谧的空间中,带着生活包浆的器物生动地讲述着......
设计的过程中,结构形式、材料交接所依循的原则是朴素的、有利于它生长下去的寻常,不追求惊奇,每个判断是成熟的、可以生长的、延续的。
巨大的几何体块,像是一个楔子插入其中,空间也随之生成。再经由材质的肌理,产生了密度上的变化,空间因此流动了起来。
在通过直线规整出来的空间秩序中,艺术吊灯是其中的变量。
两道厚重的石壁,翻开了书画室的页面。深嵌墙内的书柜,构成了空间中的字画。
延伸的石壁,引导动线来到卧室。地台的错落,让卧室空间流动起来,石板、地台、床榻......上下错落,山的意象也从内部再现出来。朴实的物质性在空间的亲密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Leave Comment